查看原文
其他

住进昂贵的商品房,为何很多人忍受得了糟糕的物业?

从易 南都观察家 2021-01-17

作者:从易
全文2900余字,读完约需6分钟

建立业委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民主实践,是公民参与的一个样本。通过业委会代议制度,避免或减少物业对“公意”的偏离,使小区的运作走向民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小区的公民参与程度和规模,是衡量小区自治水平的重要尺度。小区如此,其他更大的组织亦如此。


炎炎夏日,晚上十点,小区的住宅区猝不及防地停电了。如此闷热的天气,停电了真是要命。邻居们在业主群里不断催促着物业,要求赶紧修理。物业经理在群里回复大家,已拨打电力客服,很快就会有人过来维修。四十多分钟后,小区才恢复供电。


正常情况下,几百户居民的小区都会有一个专职水电工。这个小区之前也有,但工人几个月前离职了,物业拖拖拉拉仍未聘请新的水电工。原本只需要几分钟维修的线路短路问题,愣是舍近求远折腾了大半个钟头。


业主们在群里接着吐槽:这是物业的问题。有人继续呼吁:需要赶紧成立业委会,这物业没人管都无法无天了。


这并不是一个新建小区,小区早在2006年就已经交房,之前也成立过业委会,但随着业委会主任和个别成员搬离小区,这四五年来,业委会名存实亡,一切全由物业说了算。


许多小区交房10年后会爆发出各种问题,本小区也不例外,比如监控坏了好几个、电梯时不时罢工、用水高峰期高层水压不足、外墙个别地方脱落、外墙渗水等;除此之外,物业的管理也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聘请的保安和保洁不足、小区里到处都是广告但广告收入全进物业腰包、小区停车场外来车辆经常占用业主车位……


2013年,父亲在该小区购置了一个二手房,价格并不便宜。父母在这里居住,我每年也会有两三个月时间在家。在家期间能直观感受到小区管理混乱,不在家期间一看业主群也是各种心塞消息。三天两头就有业主在投诉各种问题,一有人抱怨就应者云集,物业总是“挨骂一下才动一下”。小区居民喊了好几年组建业委会,但一直“难产”。


因为疫情,我在老家待了大半年时间,刚好获得了一次很好的观察机会。


小区有6栋居民楼,400多家住户。小区一层都是架空层,很适合纳凉,每天有不少老人家带着幼童在此纳凉。我经常与老人们聊天,老人家都对我很热情。但很少看到年轻人出现在小区的公共区域里。有时年轻的爸妈也会遛娃,对于我的主动攀谈,态度常常是不冷不热,我也很知趣地不多打扰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于地域认同的传统邻里关系已经开始瓦解。新式楼房取代了庭院式开放式的空间,家家户户鲜有串门,一回家就家门紧闭,只是偶尔在小区公共区域相遇有个点头之交。总的来说,当下的邻里关系趋于冷漠疏远,邻里互动减弱。这也不全然是一件坏事,现代社会的标志就是从人情关系进入契约关系,对私人空间、私人感受等的重视,也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立的一种表现形态。


但在小区的老人身上,我依然能够感受到传统的邻里温情。小区里的几个老人彼此熟识,在子女去上班后,她们也会相互串门;一边遛娃,一边有聊不完的贴己话。老人之间也有传统邻里的互助、团结、信任:你帮我买菜我帮你看娃,得空时一起结伴逛街,时不时相互赠送一些小物品……


小区实质上形成了两个社交圈。年轻人对于线下的交往和互动比较冷漠,宅在家里就能解决的事情他们会尽量避免出门,他们主要出没在小区的业主群里;与之不同,老人家多少仍保留着乡土社会的交际习惯。


可为什么这两种社交模式都无法催生出一个业委会?


这就牵涉到我们对小区的理解。小区不仅仅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空间,也具有很重要的政治意义,它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单元,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场域。邻里关系的另一层涵义是公民之间的一个组织化社会关系。


针对当代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舆论上有人呼吁,邻里之间要互帮互助、要有情感有温度,社区也会组织一些增进邻里情感的大型活动,比如“百家宴”、集体包饺子包粽子等。这类举措虽然有其价值,但究其根本,它所倡导的是传统人情社会邻里关系的传承和延续,人与人之间依旧是基于地缘关系和私人关系交往,并根据远近亲疏的不同而实行差别化对待。


小区里的大爷大妈因纳凉而建立起来的情感,就属于这一类交往。邻里之间组织化社会交往和公共联系依然是匮乏的,无法对抗物业的“乱作为”。


这部分功能就需要由业委会来承担。小区内各利益主体通过召开业主大会、举行民主投票的方式,选举成立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准代议机构”,管理小区公共事务,监督物业行为,维护业主的正当权益。业主们监督业委会,业委会监督物业,小区的管理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次民主实践,是公民参与的一个样本。通过业委会代议制度,避免或减少物业对“公意”的偏离,使小区的运作走向民主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轨道。小区的公民参与程度和规模,是衡量小区自治水平的重要尺度。小区如此,其他更大的组织亦如此。


从这个标准看,我所在小区的公民参与程度和自治水平都很低。年轻业主们经常在群里抱怨物业不作为,吐槽小区管理一团糟,大家都知道当务之急是成立业委会,制衡并监督物业,但大家口头上嚷嚷,一到具体行动就开始推托。


上一届业委会之所以名存实亡,就在于年轻人集体缺席,几个退休的大爷凭借热情在操持,但缺乏相关的公民训练和知识储备,有心无力,随着业委会主任搬家,业委会也就“雨打风吹去”了。


退休后的父亲一直是小区里的积极分子。解散前业委会是他跑前跑后一个个联系前业委会委员才实现的;去年他牵头筹备新业委会,可惜最后投票率不达标,新业委会“流产”,按规定只能半年后再申请;这一回父亲再次积极为小区出马,但基本还是几个老大爷唱主角,我在家就做父亲的后盾,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我们俩有两个共同感受:第一,民主真是一门实践课,但它在基层还是过于“陌生”了,很多人习惯于被管、习惯听天由命,只要能凑合,就得过且过。可如果不亲自参与,就无法参与民主实践,也无法享受到民主的好处。


我在另外一个城市的住所,业委会就非常专业、成熟,青壮年挑大梁,小区任何收入支出一目了然,业委会积极监督,小区任何大的决定都由业主投票表决……专业的业委会与专业的物业配合良好,小区管理井井有条,也帮助房产保值。


另外一个感触是,青壮年业主对组建业委会的“只说不做”,固然与当下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繁琐的业委会工作中有关,但它本质上折射的还是大家公共参与意识不足,以及普遍性的“政治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枪打出头鸟”“搭便车”等心理还是占据主流。


在开篇提到的停电风波中,因为小区的公共区域没有停电,不少业主就跑到一层的物业用房吹空调,我也不例外。在小区这么多年,我还是第一回看到这么多年轻人,他们多是带着孩子来纳凉。借着大家吐槽物业的话头,我想这是鼓励年轻业主们积极参与业委会组建的好时机。


结果并未达到预期。有两个人说自己太忙了,没空参加;有一个客套地推托,自己对于业委会什么也不懂,还是有劳我们这些“专业的”多费心了;有一个对物业不满已久,说这个小区没救了,他已经打算把房子挂牌出售;另外一个搭腔说,他买的新房子明年交房,入住后把这个破小区的房子赶紧甩卖……大家闲聊二十余分钟,我愣是没为父亲拉来一个援助。


事后我向父亲表达了失望情绪。父亲早见怪不怪,反倒挺乐观的。父亲说,小区居民的公共品格和公共情感不会凭空产生,等新业委会成立,把该做好的做好,大家察觉到差别,就会发现民主管理的好处,才会乐于参与,民主的能力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只是,如果小区没有父亲这样的积极分子,难道大家只能一边吐槽一直忍受着糟糕的物业?有权利不行使,能反对却选择犬儒,请来的物业就会“反客为主”。很多事情都是这个道理。


*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幸福:追求比得到更快乐》(中信出版集团)一本。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文章


社区参与:保护江豚成都义仓云南勐腊河边村社工的起源流动人口社区发展悖论政策倡导社区知情权

现代生活:N号房东京奥运AO3偶像崇拜公司年会“加速社会”中医药消费文化女性“夜行权”摄像头人脸识别扫地出门社会拟剧男性做家务工作和生活“流量圣战”对话金观涛郭美美出狱催债乐队的夏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